中暑防治及處置之標準作業流程
中暑防治及處置之標準作業流程-到院前
一.中暑之預防作為:
- 避免在高溫(>33°C )或大太陽下工作與安排適度休息,並計算中暑危
險係數。【公式:室外溫度(°C)+室外相對溼度(%)×0.1,若係數大於40→危險)】 - 每日至少睡眠6小時。
- 適度補充水分(冷)。
- 適度的鹽分攝取。
- 適應(新兵逐步增加訓練時間及負荷量,至少一週)。
- 安排教育及指導運動者瞭解熱能所產生的影響及安排宣教影片。
- 飲水量參照每日飲水建議表。
二.急性熱傷害臨床症狀:
熱傷害:
高溫環境過度運動後造成的疼痛、不自主肌肉抽搐現象。中樞神經疲乏導致周邊血管擴張,通常有產熱及脫水;心跳快、血壓低、頭痛、情緒激動、噁心嘔吐、協調能力下降、虛弱頭暈、可能會抽筋、皮膚潮溼,中心體溫小於40°C。(耳溫39.5°C,腋溫39°C)
中暑:
熱衰竭症狀,中心體溫大於40oC,意識降低、精神錯亂、癲癇及昏迷。
三.中暑之初步處置:
- 將病患移至陰涼處。
- 去除上衣及外褲。
- 評估意識狀態及生命現象。
- 若有嘔吐,則側躺以避免吸入性肺炎,採頭低腳高姿勢,預防低血壓造成腦部灌流不足。
- 測量體溫。如果大於39.5°C,將患者淋濕以電扇吹拂,並將冰袋置於頸部、腋窩及鼠膝。
- 若過多汗液和尿液已排出時,可少量補充含鹽水份(每公斤水含0.1-0.15克的鹽)。
- 若尿量排出減少,給予冷電解質溶液,千萬不要給予純水。
- 將病人置放於開放性且空氣流通之運輸工具上,盡速後送就醫。運送時並持續降溫治療。
- 若後送時間須超過10分鐘, 則先以靜脈注射生理食鹽水500毫升。
- 在後送中,持續降溫(若個案發現至到院前,已超過1小時以上,個案腋溫已降至38.5℃,則停止降溫)。同步聯絡後送醫院,使後送醫院可以先行準備,並可提供咨詢。
中暑防治及處置之標準作業流程-到院後
◎到院前準備:
- 聯絡CR值班腎臟科醫師、科主任、部主任、值日官總值。
- 準備ICU床位、肛溫表、冰毯機、升壓劑、鎮靜劑、肌肉鬆弛劑。
- 準備冰袋、中單、水桶、電風扇、中心靜脈導管、氣管內管。
1.監測:
- 監測生命徵象(EKG monitor、blood pressure monitor、A-line)。
- 監測意識狀況(GCS)。
- 監測呼吸是否急促、氧飽合濃度(SaO2)。
- 監測肛溫與皮膚溫度(保持肛溫<38.5°C與皮膚溫度30~33°C)。
- 監測進出量(Input/output)與身體體液狀況 (CVP、Picco)。
2.檢查:
- 血液常規(CBC)。
- 生化檢驗: BUN、Creatinine、AST、ALT、Na、K、Cl、uric Acid、Ca、phosphate、bilirubin、 LDH、CPK、myoglobin、albumin、amylase、lactate、troponin I。
- 凝血功能:PT、PTT、D-dimer、FDP、Fibrinogen。
- 動脈血液氣體分析:pH、PCO2、PO2、HCO3。
- 尿液:尿液常規 (urine routine)。
- 胸部X光、KUB、視情況安排頭部電腦斷層(CT scan of brain)或Brain MRI。
3.治療:
- 成立醫療團隊與會診各科,轉送到中暑病房或設備相近的加護病房以接受進一步治療。
- 立即降溫:使用冰毯,大動脈區降溫法(頸部、腋下、腹股溝),快速降低中心體溫到38.5°C。
- 維持血壓:適當補充水分 (約1~2L 生理食鹽水,每15分鐘監測MAP小便量,找出有小便的最低MAP)、適度使用升壓劑使平均動脈壓大於60mmHg。
- 呼吸方面:給予氧氣,若有呼吸困難、意識不清或癲癇時考慮氣管插管。
- 腸胃方面:放置鼻胃管(禁食約2天),一定要時接上Emerson抽吸、避免嘔吐造成吸入性肺炎;使用PPI預防上腸胃道出血。
- 水分補充:前兩個小時給等張溶液(normal saline)1到1.5公升,之後每小時給予250毫升,但需注意病人進出量與血壓以避免過多輸液。
- 橫紋肌溶解與急性腎衰竭:放置尿管,監測I/O,adequate hydration、urine alkalization (sodium bicarbonate)、利尿劑(lasix)、Mannitol(先使用lasix,待有小便後,再使用mannitol)。
- 鎮靜:防止躁動,積極降溫,鎮靜劑,(Propofol or Dormicum) 肌肉鬆弛劑,大約使用3天。
- 癲癇:可使用benzodiazepines治療。
- 感染疾病控制(肺炎)及預防與處理其他中暑之併發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