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:::
精神科

暴力行為的因應措施

發佈單位:資管中心 發佈日期:113年07月08日

1.為何病人會出現暴力行為

1.1生物學因素

1.1.1神經傳導物質:造成精神疾病之神經傳導物質(多巴胺與血清素)失調,使病人衝動控制差及情緒起伏大,亦增強暴力行為發生之可能。

1.1.2腦部功能障礙:物質濫用(藥物、酒精、毒品)或腦部外傷病變等,使個案衝動控制及判斷力變差而容易發生暴力行為。

1.1.3基因方面遺傳及人格問題(如:反社會人格)。

1.2心理因素

1.2.1衝動本能:暴力言行或衝動行為均可視為病人對壓力調適不良之反應

1.2.2心理發展:幼年及各階段之成長環境影響(如:家庭暴力之成長環境)。

2.如何因應與處理

 2.1與病人保持安全距離,不要靠病人太近,以免病人覺得被威脅,也不要想去制伏病人。

2.2不要跟病人爭辯或批評,溫和的口吻和病人對話並耐心傾聽,盡可能安撫病人情緒,避免再激怒病人。

2.3如病人想要出手打人,可先清楚大聲的叫病人的名字,以簡短而堅定的口氣,告訴他不可以動手。

2.4如果您已嘗試努力過,病人仍無法配合就醫甚至出現暴力攻擊行為或自我傷害,可尋求警消人員的協助,將病人送醫治療。

2.5陪同送醫後,將病人的醫經過、病史、藥及返診情形、生活壓力精神狀況(注意力、活動力、睡眠等)等詳細告訴醫護人員。

3.參考資料

江青桂(2018).暴力行為.於黃宣宜總校閱.最新精神科護理學(十版,7-10~7-23頁).台北市:永大。

梁玉雯、葉明莉(2019).暴力事件的預防及因應措施.於蕭淑貞編著,精神科護理概論基本概念及臨床應用(十版,691-696頁).台北市:華杏。

 

國軍桃園總醫院關心您!

更新日期:113-07-08瀏覽人次:157回前頁
更新日期:113-07-08瀏覽人次:158回前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