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什麼是「腕隧道症候群」
1.1腕隧道症候群為上肢最常見的周邊神經壓迫病變,主要原因是因為手部神經(正中神經)在經過手腕處由腕骨與韌帶所圍成的「腕隧道」時,受到位於神經上方的韌帶壓迫而導致的神經學症狀。
2.「腕隧道症候群」的症狀
2.1拇指、食指、中指及橈側無名指會感到痲痹和刺痛,嚴重的病人症狀可以
延伸至前臂、上臂甚至是肩部。
2.2疼痛的地方在手部、手腕,嚴重時可能傳到前臂、手肘、肩膀。
2.3初期在夜間會有間歇性麻痛、感覺遲鈍症狀,甚至麻痛到醒過來。
2.4嚴重時手部和手指會因肌肉萎縮而無力,使細微的手指動作(扣鈕扣)出現障礙。
2.5症狀逐漸在白天也會出現,並會隨重複的手腕動作使症狀加重。
3.哪些人比較容易罹患「腕隧道症候群」
3.1以中年家庭主婦居多,與女性腕隧道較細窄及常年操持家務有關。
3.2手腕曾受過傷或骨折、長期握抓工具使手腕重覆性受壓迫或手腕常有過度操作的人,肌膜韌帶老化失去彈性,使腕隧道內壓力增加造成,通常好發於慣用手,如:搬運工、文書打字人員或電腦工作者。
3.3其他如:糖尿病、發炎性關節炎、末端肢體肥大症、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及長期血液透析患者,常併有橫腕韌帶肥厚纖維化,而致使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加劇。
3.4懷孕期間亦會因水腫而使腕隧道症候群症狀加劇,但生產完後會自然緩解。
4.「腕隧道症候群」常見的治療
4.1初期的腕隧道症候群可藉由減少過度手腕動作、使用藥物、持續配戴護腕
2-6週、物理治療等方式加以治療。
4.2若支持性治療6週後未有任何改善,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,通常是採腕關節鏡手術,將失去彈性的兩層肌膜切開,鬆解受壓迫的神經。
5.「腕隧道症候群」手術後如何照顧
5.1手術後護理
5.1.1術後24小時應密切注意開刀手部的感覺,如有麻木、麻痺、疼痛等,需
告知醫護人員。
5.1.2手術後傷口會以紗布與彈繃固定,請保持乾燥並以枕頭抬高患肢,另配
合冰敷以減輕疼痛腫脹,並促進末梢循環。
5.1.3術後患肢手指仍可活動(可於手掌放一軟球做抓握練習),勿固定不動。
5.1.4抓握運動:手指輕輕伸直至完全張開,維持此姿勢3~5 秒,之後手指再
慢慢彎曲成拳頭狀,重覆5~10 次,一天數次。
5.2出院護理
5.2.1保持傷口敷料清潔乾燥並正確換藥,待拆線線孔癒合後方可正常碰水。
5.2.2勿使用單手取重物,多使用雙手來協助,避免加重手腕負擔。
5.2.3讓手腕處於自然放鬆狀態,避免讓手腕長久處於彎曲(屈曲)、伸展或
扭轉的姿勢。相反地,要儘量讓手腕維持自然(伸直)的姿勢。
5.2.4持續執行手部抓握運動,也可拿兩個小球放置在手掌上,來回的轉動。
5.2.5請按醫師指示時間返診。
6.參考資料
王桂芸、楊木蘭(2013).腕隧道症候群.於劉雪娥、王桂芸、馮容芬總校閱,
新編護理學下冊(四版,330-332頁).台北市:永大。
陳泊儒、呂岳謙、王培銘、黃志芳(2018).腕隧道症候群.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,33(8),214-221。
國軍桃園總醫院關心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