類風濕性關節炎
發佈單位:資管中心 發佈日期:113年07月08日1.定義
1.1是一種慢性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,失調的免疫系統,會去攻擊及破壞身體局部關節,造成發炎反應,最常影響的就是關節與肌腱,使得組織腫脹造成肌腱及關節的破壞。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者以30-50歲年齡層居多,女性則高於男性2-3倍。
1.2骨骼肌肉是最先影響的系統,會出現對稱性的關節症狀,也會侵犯身體其他器官,有80%病人會首先侵犯手部及腕部週邊小關節而影響功能。
2.臨床症狀
2.1早期的類風濕性關節炎,手指關節可能會有腫脹及疼痛感。
2.2手腕肌腱若受到侵犯,會因腫脹而壓迫手腕神經造成神經症狀,引發腕隧道症候群,使手指活動受限與疼痛。
2.3末期時,發炎的疤痕組織產生纖維鈣化,導致關節僵硬、肌肉萎縮甚至發生關節脫臼,使活動功能更為下降。
2.4黏膜乾燥症:會破壞外分泌腺體,使鞏膜、結膜乾燥發炎、唾液減少、陰道乾燥。
2.5發病初期會出現輕微發燒、疲倦、厭食;後期則可能有貧血、肌肉萎縮、體重減輕與骨質疏鬆等症狀。
2.6鑑定診斷:以下症狀只要有四點符合,就可以確定診斷是類風濕關節炎
2.6.1每天手指晨僵至少一個小時,且持續超過六星期以上。
2.6.2超過三個關節區以上的關節腫脹,持續六個星期以上。
2.6.3至少六個星期以上的掌指關節、近端指間關節及腕關節腫脹。
2.6.4對稱性的關節腫脹至少六個星期以上。
2.6.5手部的X光檢查有骨關節的蛀蝕變化。
2.6.6關節出現類風濕結節:無痛性,常發生於手肘處。
2.6.7血液中類風濕性因子呈陽性反應( rheumatoid factors )。
3.治療
3.1目標是降低炎症反應及組織損傷。
3.1.1非類固醇類抗發炎止痛藥:止痛抗發炎作用。
3.1.2類固醇:可短期使用,減輕炎症反應。
3.1.3免疫抑制劑、生物製劑、抗瘧藥:協助抑制體內發炎反應物質,用於治療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。
4.注意事項
4.1在日常活動或工作當中,每小時至少應休息十分鐘,避免過度疲勞。
4.2持續執行漸進緩和的關節伸展運動,能維持關節靈活度,同時增進肌力和降低關節病變程度﹔如瑜珈、太極拳、腳踏車、水中運動及有氧舞蹈等。
4.3急性期需限制活動,可使用冰敷減少發炎反應,達到止痛及降低肌肉痙攣。
4.4急性期過後可熱敷關節以放鬆組織,增進關節活動度與降低疼痛感,或可泡熱水澡或溫泉,有助於增進血循,但一次不超過30分鐘。
4.5簡化工作,減少費力,可適時配合輔具使用,包括省力型開瓶罐器、特製拐杖、助行器等,提昇日常生活獨立性,不至於因多處關節疼痛及活動受限,導致事事需假手他人。
4.6注意均衡飲食,多攝取高維生素、高蛋白質、鈣及鐵等的食物。
5.參考資料
王桂芸、楊木蘭、陳雪(2014).類風濕性關節炎.於劉雪娥、王桂芸、馮容芬總校閱,新編內外科護理學下冊(五版,320-326頁).台北市:華杏。
馮容芬(2016).關節炎.於劉雪娥總校閱,成人內外科護理下冊(七版,609-612頁).台北市:華杏。
國軍桃園總醫院關心您!